为推动我市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局起草了《随州市专汽产业“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随州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拟出台相关政策。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22年8月18日前通过邮件或电话等形式将意见建议反馈至随州市经信局。(电话:0722-3596181,邮箱:354020117@qq.com)
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9日
随州市专汽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 4
(一)发展成绩························································ 4
(二)发展不足························································ 6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8
(一)行业动态························································ 8
(二)发展机遇························································ 9
(三)面临挑战······················································ 1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主要目标······················································ 13
四、主要任务························································· 14
(一)推动传统专用汽车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14
(二)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专用汽车发展·················· 16
(三)打造较为完整的专用汽车产业链生态·················· 18
(四)提高专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0
(五)建设专业化高水平专用汽车发展平台·················· 21
五、环境评价························································· 23
(一)潜在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23
(二)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举措································· 24
(三)总体结论······················································ 25
六、安全风险评估·················································· 26
(一)潜在安全风险················································ 26
(二)应对措施······················································ 27
(三)总体结论······················································ 28
七、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组织领导················································ 28
(二)加强政策支持················································ 28
(三)加强资金支撑················································ 29
(四)加强行业规范················································ 29
随州市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是湖北省“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专用汽车产业是随州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的重要产业支撑。为推动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根据湖北省和随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1.支柱地位日益巩固
“十三五”期间,依托“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金字招牌,加速专汽及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扩大专汽产业产能,专汽产业在全国的行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随州市专汽产业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2万辆、汽车底盘10万辆、车身12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专汽产量达到16.9万辆,较“十二五”末期增长73.16%,年均增长11.61%;专用汽车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5.57%,年均增长9.5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专汽产销量占全国全行业的市场份额由“十二五”末期的7.19%增长到10%;专汽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职工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年纳税额达到5亿元,对带动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贡献地方税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产品品种丰富齐全
“十三五”期间,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专汽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产品种类更加齐全,可生产8大类、7000多个专用车公告品种。在全国成功创造了“九个第一”,即油罐车、城市环卫车、化工防腐液体车、散装饲料运输车、气瓶运输车、清障车、平头车身、钢质轮毂和汽车铸造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轻量化履带式自卸车、多功能人工降雨车、轻量化折臂吊车、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纯电动物流车等5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品牌战略进入收获期,骨干企业自主品牌销售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名牌产品产值比重达到31.5%,全市获中国驰名商标9个。新能源专汽获得突破,程力集团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5万辆;湖北新楚风公司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万辆。3.龙头企业不断增多
“十三五”期间,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程力专汽、齐星车身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引领整个专汽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专汽及零部件企业逐年增多,具有专汽资质企业达到65家。专汽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培育了程力、楚胜、润力、力神、江南、华威、齐星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齐星车身在汽车车身领域、楚胜汽车在加油车领域、润力专汽在铁路多功能抑尘车领域、程力专汽在改装罐式车领域,都是各自细分行业的标杆企业。 程力集团2020年营收达到75亿元,排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59位,排名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第4位,其“程力威”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出口俄罗斯、新西兰、安哥拉等30多个国家。
4.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强化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推动专汽企业转型创新发展。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江南专汽、润力专汽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齐星车身等41家企业入选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齐星车身、湖北新楚风、东风车轮等企业获得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齐星车身两项国家标准获批公布。湖北省专汽研究院与齐星车身成立了院企联合研发团队,在新产品研发、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
5.企业混改进展顺利
“十三五”期间,借助国企混改机遇,积极推动国内知名央企、国企与本土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战略重组,一批优质企业不断发展,优中更优,一批危困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东风集团、玉柴集团、恒天集团、中国重汽、中国中车、新兴铸管、三环集团、常青股份等知名央企和上市公司成功嫁接本地民企,混合制企业达11家。
1.产品同质化严重
“十三五”期间,随州市专用汽车产品低质化、同质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仍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洒水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加油车、半挂车、自卸车等中低端产品,行业利润率较低,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加大。
2.创新能力不强
“十三五”期间,随州市专汽行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核心技术领域仍显薄弱。大部分专汽企业盲目追求规模,资金更多用于土地购置、厂房建设等产能扩张领域,再加上人力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等大幅增加,企业用于技改、研发、高端人才引进的资金严重不足,造成随州市专汽产品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和新能源产品较少,在智能化、轻量化及高机动、多动能等专汽发展新领域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存在较大短板。
3.装备智能化较低
“十三五”期间,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的生产环境、生产装备、生产工艺等实现了大跨越和质的变化,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与国际、国内高水平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相比,其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制造工艺的先进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这既与专汽领域的个性化、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特性有关,也与智能工厂投入大、民企资金实力弱、投入技改资金不够有关。
4.产业链条不完整
“十三五”期间,随州市专汽及零部件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专汽产业集群,但集群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企业发展不平衡、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间在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关系;电子元器件、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和新兴零部件尚未实现本地化生产。
“十四五”发展环境
产品趋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和轻量化
在国家所提倡的“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等发展理念指引下,在人工智能、5g网络、新材料等技术推广应用背景下,专用汽车行业进入转型转向新阶段,其产品必然走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和轻量化。国家新能源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新能源领域专用汽车支持政策的逐步明朗,进一步扩大了新能源专用汽车市场规模。紧跟智能网联新风口,大批新兴电子及互联网企业加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逐步提高专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生产趋向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
在智能制造时代,专汽行业生产也正逐步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预示着专用汽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专汽企业正通过实现企业数字化、车间自动化、产品模块化以及工艺流程化,完成生产流程的智造升级;在核心设备上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广泛采用,推动生产车间迈向智能化无人化;通过模块化产品设计、结构化工艺、自动化柔性装备、系统化制造管理方式,打通供应链体系,打造全新的智能化生产全流程管理。销售趋向线下和线上融合
“互联网 ”模式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促进了电子商务发展,汽车销售也开始“触网”,线上卖车迅速兴起。抖音、快手等直播售车方兴未艾,淘宝、京东也开始试水网上卖车模式。尤其在疫情期间,为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线上营销 线下实售相结合模式迅速在行业内推广,销售成绩显著,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专汽销售的影响。未来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销售模式将成为专汽销售的主流,而线上销售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服务趋向远程化可视化
随着传统专用汽车向智能网联方向转型,专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借助于传感芯片、摄像头、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等设备和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的远程监测和实时监控,从而逐步实现汽车亚博yabo投注网站的售后服务的远程化和可视化,改变传统的定点服务和事后服务模式,做到提前预警、远程服务,可大幅降低亚博yabo投注网站的售后服务的场地和人工成本,有效提高亚博yabo投注网站的售后服务预判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双循环”新格局推动行业资源整合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发展将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不变。“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国内专用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更加健全,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专汽产品出口市场逐步扩大。随州是“中国专汽之都”,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随州集聚,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打造高水平的千亿产业集群。
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流程再造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智能工厂、黑灯工厂、无人车间会大量涌现。随州市专用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加速提高专汽行业智能生产水平,实现专汽生产流程再造,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整个行业生产智能水平大跨越。
市场需求变化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转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转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专用车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对中高端、个性化、新能源、智能网联产品需求增加。需求引领供给,专汽市场的新变化给随州市专汽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机遇,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随州市专汽企业可以开拓和占领新市场,做大企业和产业规模。
军民融合战略给企业带来新市场
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军民科技、产品、市场加快深度融合,国内军工专用汽车市场需求扩大。随州市可依托航天科工、兵器集团、山东军地集团等优势资源,以齐星车身、程力专汽、江南专汽、湖北新楚风等军品资质企业为载体,鼓励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发,大力开发军用专用车,让随州专汽走入军营。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加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国战略博弈将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引进来”“走出去”的难度加大。国际市场对随州专汽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国际环境恶化不仅不利于随州市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人才发展专汽产业,也不利于扩大专汽出口市场。
区域发展竞争激烈,保持行业优势难度加大
当前国内已建立一批专用汽车产业生产基地,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基地有湖北随州、山东梁山、福建龙岩、辽宁铁岭,处于建设发展中的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吉林四平等区域。国内各个专汽产业集聚区生产产品各有侧重,发展优势各有不同,发展势头都很强劲,区域间竞争发展形势严峻,随州具备先发优势,但特色优势并不突出,如何在行业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是随州市专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高端专业人才不足,研发创新难度加大
在国家宏观政策监管及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专用汽车行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阶段,研发能力成为企业成长和行业壮大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随州市专汽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主要受制于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未来随州市要推动专汽产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人才政策吸引力,引进、留住、用好各类人才。
随州专汽产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为手段,聚焦发展重点细分专用汽车领域,突破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着重转型突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专用汽车产业链整体升级,把专用车做特、底盘做专、新能源做新、零部件做精,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品种多样、市场多元、竞争突出、集群特色鲜明的千亿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将随州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生产一致性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失信和违法违规惩戒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统筹谋划、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的作用,建立完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支持专用汽车应用和消费,促进市场健康、持续壮大。
把握机遇,转型发展
紧紧把握“四化”融合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专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五化为专用汽车发展方向,加快专用汽车行业转型发展,持续提升专汽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随州在全国专汽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优势。
3.创新驱动,重点突破
坚持专用汽车产业创新、绿色、协同、共享发展,积极贴近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和管理方式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随州专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上寻找突破,让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4.规模经营,差异发展
以打造随州专用汽车千亿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专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持续加大随州专汽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创新力度,优化随州专汽市场结构,打造“随州专汽”集体商标,推动规模化、标准化、模块化、专业化生产,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总量目标
到2025年,专用汽车产业特色更加鲜明,链条更加完善,影响更加深远;产业融合取得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产业布局取得新成效。专用汽车年产量力争超过28万辆,专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功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将随州建设成为亚洲知名的专用汽车制造中心、中国最大的专用汽车研发创新中心、华中地区最大的应急专用车生产储备中心。
企业目标
到2025年,专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量超过220家,培育1家产值过百亿元的集团化公司(程力集团),3家产值过50亿元公司(齐星车身、楚胜汽车、东风车轮),6家产值过20亿元公司(重汽华威、凯力专汽、东风随专、新兴全力、常森机械、三环铸造),20家产值过10亿元公司。
3.创新目标
到2025年,专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专用汽车占比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30家以上,新申报发明专利数量50项以上。
着力打造传统专用车品牌优势
继续巩固传统专用汽车行业地位。巩固和扩大罐式车、自卸车、环卫车等传统专用汽车的产品优势和规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充分利用随州危化品罐式车的稀缺资源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危化品罐式车质量标准,推进危化品罐式车提档升级,将随州市危化品罐式车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先进的设计技术与工具,配合新材料(如高强钢、碳纤维、铝合金镁合金等)、新工艺(激光焊接、表面强化等)的应用,巩固和拓展其市场地位。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专用汽车产品。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打造知名产品品牌。大力发展适合现代物流需求、适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适合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及抢险需求、适合现代影视传媒等休闲服务类需求各类专用车,依托程力专汽、齐星车身、重汽华威、东风随专等龙头企业,发展智能化花草剪修车、树枝破碎处理车、混凝土泵车、液态沥青保温运输车、道路检测车、桥梁检测车、电视转播车、电源车、房产等高附加值专用车。
着力发展应急救援专用汽车
以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以曾都区为主阵地,依托齐星车身、程力专汽、宏宇专汽、江南专汽、成龙威专汽、威尔特芬、许继三铃等企业,重点发展医用类专业车(负压救护车、移动核酸检测车、医疗废物转运车以及医疗冷链专用车等)、消防车、电力保障车、应急通信车、野外宿营车等应急救援专用车,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对标场景应用和试验条件,着力开发功能更强、性能更优的应急救援和处置类专用汽车,打造领跑全国的应急产业(专用车)地标。
着力发展军工专用汽车
抢搭国家强军快车,对接部队练兵备战需求,加快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支持。深入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行动,积极创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和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平台。以齐星车身、江南专汽、程力专汽、湖北新楚风等军品资质企业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军用油罐车、野外宿营车、野外炊事车、通讯保障车、军用运输车等部队后勤装备用车。
4.着力发展旅居房车
充分利用随州旅游装备产业的特色优势,依托专用汽车制造的产业资源,进一步挖掘潜力,多方协作打造旅游装备产业链。鼓励齐星房车、威尔特芬房车、程力房车、中恒房车、中威吉野房车等企业开发出更多款式新颖、功能完备、安全舒适的房车产品,并发展房车租赁、行程规划、景区咨询、在线服务、应急救援等服务,促进随州文旅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
突破发展关键技术
针对专用车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依托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和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的产学研优势,协助企业加快技术突破,带动产品升级。重点发展符合高效运输、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加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专用汽车的整体设计、整车集成、技术研发、专用车制造及上装零部件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加快车联网、危化品专用车的主被动安全等技术在专用汽车领域上的转化应用。
推进专用汽车新能源化
以国务院办公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为引领,结合随州市专汽产业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培植增长新动能。坚持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以纯电动、氢燃料电池专用车为主攻方向,以“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引进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电池回收等企业落户随州。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发展城市环卫类新能源专用车,加快环卫车上装自动化、电气化应用,解决充电效率、制造成本、电池性能一致性、续驶里程等关键技术问题;依托“汉襄十随”汽车走廊,与武汉市一体化发展氢能产业,联合创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加快推动清华工业研究院亿华通公司、武汉海亿氢能公司与湖北新楚风公司、程力集团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和整车,打造以新能源整车为核心的整车龙头企业。
推进专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
着力发展智能网联专用汽车。主动对接武汉、襄阳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积极吸纳引进武襄十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加大车联网、自动化、电气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应用。重点在城市环卫、危化品、应急救援等专用车领域实现智能化、网联化。充分发挥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生产能“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的智能化专用车产品。加快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等)、控制器、执行器等车载电子器件在现有专用汽车上的应用,逐步实现客户、专用汽车、行驶道路等智能信息交互,使专用汽车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进一步推动专用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提升。
构建质量安全和行业标准体系
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标准、计量检测体系。鼓励企业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积极实施iso9000等各种质量认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活动,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个人)给予奖励。由随州市汽车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团体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
.壮大专用车底盘生产规模
加大技改和扩能力度,依托东风集团技术、研发、资金等优势,重点研发适应随州本地专用车需求的个性化底盘。以底盘轻量化为重点发展目标,采用结构优化设计、新型材料以及新型制造工艺。在结构优化设计方面,鼓励专汽企业采用cae仿真技术对专用汽车整体结构进行有效开发,加速专汽企业在专汽结构上改进优化。在材料方面,支持专汽企业运用高强度钢材有效降低底盘零配件重量。在新型工艺方面,支持专汽企业采用管材液压成形技术,有效降低零件成本与零件重量,提升产品性能,加快实现轻量化管理。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化底盘。支持东风随专底盘扩能和智能化改造,真正实现底盘做“专”;支持湖北新楚风、程力集团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底盘,通过壮大底盘规模,发挥乘数效应,带动底盘配套发展。以底盘企业带动“零部件—底盘—专用车整车—营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实现底盘企业与专用车和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公告、定制化生产等深度合作,实现降成本、减库存、优结构。
提高上装零部件质量
以整车发展为主导,加强零部件与整车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套,鼓励亿丰泵业、金龙泵业、领航汽配等零配件企业积极对接随州专汽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与专汽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供货,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配套能力。开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引进和研发光电类传感器、电控系统、液压系统、变量液压泵、电磁控制阀、液压控制阀、各类液压元件、静液传动系统等专用汽车上装关键零部件产品,持续提升专汽零配件技术精细化、产品类型多样化、产业功能丰富化。加快形成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江南专汽、重汽华威、江威智能等特色企业开发消防、油罐、智能吊臂、联合疏通管等特种专用车上装配套设备,延伸增值服务,让随州特种专用汽车“神形兼备”、功能齐全。
.突破发展通用关键零部件
加强专用汽车零配件产业补链延链,重点支持齐星车身、新兴全力、东风车轮、华龙车灯、常森机械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拓展研发燃油供给系统、车身内饰系统、电器照明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汽车零部件技术,提高车桥、汽车铸件、变速箱壳体、液压件、油箱、油泵等通用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支持常森机械零部件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车桥等模块零部件加工及自动化涂装车间,积极对接随州本地专汽企业,推动随州专汽关键零配件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车载电子器件
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根据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传感器、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控制芯片、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和操作系统等配套产业。引导专汽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大车载多媒体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车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车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等车载信息系统的研发力度。
提高专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各类研发平台发展
加快专用汽车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大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加快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出行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向专业个性化定制、专业和远程服务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以专汽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统筹谋划技术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依托“科技副总”及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帮助专汽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产品开发,解决技术性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更新迭代、产品提质上档。深化市校合作,以人才汇聚推进产业创新。
吸引和留住专业研发人才
不断加强专用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专汽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体系,加大招聘、培养力度,拓宽招聘渠道,提高员工薪酬福利。鼓励专汽企业将专业研发人才的薪酬绩效与产品研发的效率深度衔接。积极探索研发补贴、员工持股等多种激励工具与措施;建立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更好地留住专汽研发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重点聚焦企业管理、研发、制造、新技术应用、营销等方面,全面引进各类人才,不断壮大专用汽车行业人才数量和质量,为专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建立“五大平台”
技术研发平台:巩固提升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三大研发平台的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致力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引进实力研发机构或行业顶尖人才。
加工配送平台:依托随州电厂铁路专线,招引宝武钢铁、鞍钢集团、南山铝业、湖北省交投等企业建设集钢铁、铝锭等大宗原材料物流、加工、配送为一体的加工配送中心,补齐随州市物流配送及钢材集中加工短板,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检验检测平台:提升全国专用车上装装置检测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加快专用车试验场建设,破解随州市检测能力不足的难题。加快新兴际华一期专汽试验场项目和二期应急装备检测试验中心项目建设,满足应急装备在洪水、地震、火场等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测试需求。
展览展示平台:在随州城区规划200亩土地,建设集博览展示、会议服务、二手车交易为一体的博览中心,集聚人气,汇聚客流,打响品牌。定期举办专用汽车高峰论坛、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峰会,持续提升“专汽之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品牌影响力。
销售服务平台:由政府引导,市汽车行业协会牵头,整合全市优质专汽及零部件企业,组建专用汽车公共销售平台(专汽之都网站)、专用车信息中心。
2.打造“三大产业园”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依托湖北新楚风公司、程力集团现有场地和新能源整车资质,加大清华大学工业研究院亿华通公司、武汉海亿氢能公司投资,开发制造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和整车,实现年产30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招引中石化、中石油、华润集团、京城股份、中集安瑞科、东方电气、深圳雄韬股份、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等氢能源产业关联企业来随布局制氢、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等关键材料产业链,打通氢能源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示范渠道。
应急装备产业园。依托湖北随安应急装备检测有限公司建设应急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应急产业产品交易中心,引进应急排涝装备、应急救援特种车辆、救援特种工程机械、应急后勤保障生产企业,打造完整的应急产业生态链条。
旅居房车产业园。依托威尔特芬房车、中恒房车、中威吉野房车等旅居车生产企业,建设旅居车产业园,包含标准化厂房、配套设施厂房、实验场地及营销体验中心等,全市形成年产5000台房车的产能。
专用汽车制造工艺复杂,涉及的原材料较广,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源。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汽车车身制造、车身焊接和涂装等环节,主要污染源有冲压机械噪声、冲压废料、焊接烟尘、噪声、涂装废气(voc、非甲烷总烃、苯系物等)、固体废漆渣以及废弃部件,一般性固体废弃物(包装材料)等。整体来说,专用汽车行业发展对随州环境潜在不良影响可归类为三大类:
一是固废污染。专汽生产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钢材、铝材、铝合金、铜线等材料,在房车、医疗用车等生产中还会运用到木材、纺织材料等材料,由于当前专汽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水平还不是很高,有些工艺和制造还较为传统,从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及其他耗材的废角料,产生固体废弃物。
二是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环节,一是金属材料加工,会产生颗粒废弃物;二是车身涂装环节,因为用到化学涂料,味道较重,产生大气污染。
三是噪声污染。虽然专汽生产在固定的园区和厂区内进行,但是金属切割和机械轰鸣,依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专用汽车的物流量较大,物流卡车行驶噪音较强,也产生了较多交通压力和噪声污染。
为减少专用汽车制造行业对随州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需从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1.提高产业招商引资标准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结合随州专用汽车规划发展任务和目标,积极引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淘汰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审批。严格控制固废高、噪声大、空气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项目进入随州。加强专用汽车行业环境监管,对相关项目的引进、环评审批及环保验收,必须严管严控。
2.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正在经历数字化的转型和变革,要充分发挥专汽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叠加倍增效应,抢占新一轮专汽智能制造的发展制高点。以国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离散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探索实施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工程,积极开展规上企业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制造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着力培育认定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打造“未来工厂”,推动制造企业实现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转型。选择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分类分步推进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减缓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对于随州市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3.加大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步伐
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梯度培育,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汽车制造设施工艺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找准技术瓶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本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较高。经分析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处于相关标准范围内,且可控,在政策干预措施下,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随州环境影响极小,不会对随州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随着采取各项生态环保措施,以及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科技发展水平提升,专汽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会进一步降低,在技术加持下,该产业有望成为绿色低碳科技产业。
1.人员伤亡风险
在当前专用汽车生产过程中,不少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机床、切割机等设备,需要靠人工操作。同时,车间内还要进行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的搬运等工作,无论是机器问题,还是人员操作问题,都可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机器设备原因,工厂内机器设备众多,大部分工艺程序都要依赖于设备来进行,机器设备的质量、自动化程度、防护装置情况、安全系统状况、维护保养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时间都将影响到机器设备的可靠性,并成为影响生产安全的风险因素。二是人的原因,汽车制造车间作为大型机械制造车间,很多工种对技能熟练度要求较高,如焊接工、叉车操作工等,如果操作人员技能不达标,或者未经过培训,无证上岗,则很容易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车间中的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所以人的安全意识也会是生产安全的风险因素。
2.火灾风险
专汽生产车间用到电力,再就是生产房车等专用车还用到木材、塑料等物料,如果线路老化或故障,以及物料车间用火不当等,等可能会引发火灾。
3.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雷击、暴雨、洪水、龙卷风、雪灾、雹灾、冰凌、泥石流、突发性滑坡、突发性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对企业设备、原材料、产成品等都可能造成影响,自然灾害本身会对企业造成损失,同时由于自然灾害作用引起企业的二次事故同样会对企业财产造成威胁。
1.鼓励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装备
“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的广泛应用,增强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2.加强专汽安全生产管理
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厘清专用汽车行业的监管职责,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消除监管盲区漏洞。加强专用汽车制造和相关产业链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实行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3.形成常态化负责人教育培训
设立安全小组,每月检查总结布置并对全体职工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警钟长鸣。每月检查并保持安全设施和消防设施完好、消防器械在有效期内。督促全体职工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各岗位职工精心操作、认真维修、确保维修设备整洁安全完好。
随着机械臂、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人力被解放出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人身伤亡得到应急处置。随着经济的发展,消防设施的设计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消防要求、消防标准也在逐步提高,规范的更新速度也在提速,质量安全的控制在加强,总体而言安全风险较小。
、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市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大综合协调、政策制定、环境营造、组织推动和检查督办等工作;加强行业指导、形势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难题,统筹推进随州汽车产业发展。
出台支持专汽行业发展政策,支持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随州市专汽行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做好土地规划、财政资金、金融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市场要素保障,完善新增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水电气供给及金融、商务、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专汽产业基金作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资,依法申请设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设备、生产线的融资租赁服务。提供信贷政策支持,推动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用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扩大中长期贷款规模。支持企业上市,引进各类股权投资,推进企业债权融资,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
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质量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买卖合格证、非法改装及低价倾销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汽车行业协会、质量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随州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2-2030年)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1
(一)武汉城市群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布局················ 1
(二)专用车制造产业基础雄厚······························· 3
(三)具备较好的制氢、储氢资源···························· 5
(四)燃料电池专用车应用场景丰富························· 6
(五)大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7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定位···················································· 10
(四)发展目标···················································· 12
三、重点任务······················································ 15
(一)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15
(二)打造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16
(三)打造产业制造高地········································ 17
(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多元应用························· 18
(五)构筑氢能供应网络········································ 19
(六)加强区域合作·············································· 20
(七)实现人才集聚·············································· 21
四、环境影响评价················································ 22
(一)综合评价···················································· 22
(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23
五、安全风险评估················································ 25
(一)潜在安全风险·············································· 25
(二)应对措施···················································· 27
(三)总体结论···················································· 28
六、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组织实施·············································· 28
(二)加大资金支持·············································· 29
(三)推动政策落实·············································· 29
(四)完善合作机制·············································· 30
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的特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是顺应全球新能源技术变革、占领产业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是应对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战略的重要立足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对新时代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保持随州市在全国专用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推进随州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布局
根据国家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的相关要求,以“聚焦技术创新、找准应用场景、构建完整产业链”为重点,按照“产业互补、优势互促、资源互用”原则,组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集聚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优质资源,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模式,构建“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内循环体系。
2022年11月4日,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北省能源局印发《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紧紧围绕全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从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审批服务、财税金融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2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工作抓手、细化具体措施,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全面推进氢能强省建设。
武汉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以武汉市为主体,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随州市、黄冈市、荆门市、孝感市共同承担城市群示范应用目标任务。武汉示范城市群汽车产业基础雄厚,燃料电池整车、系统和核心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制造产业链齐全,各城市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武汉在膜电极、电堆、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具备自主可控的研发能力和批量化制造水平;十堰、襄阳、随州等参与城市在重载货车、轻型物流车、客车、专用车以及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催化剂、储氢气瓶等方面具备自主可控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武汉城市群集聚了100余家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方面具有“自主可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工业副产制氢、液态储运氢等产业链技术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化能力;同时在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具备完整的技术能力,可为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推广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2022年3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并于2022年8月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细则》,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明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雄厚
随州是全国重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具有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达到74家;规上零部件企业达到106家;已形成年产22万辆专用车的生产能力,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2021年生产专用汽车16.9万辆,专汽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530亿元,同比增长22.9%。
随州市拥有新能源整车资质企业3家,年产能2.5万辆,全市形成了研发、生产、配套、亚博yabo投注网站的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其中湖北新楚风、程力集团、东风随专、宏宇专汽、五环专汽、凯力专汽、新中绿专汽等企业可批量生产纯电动环卫车、运输车、垃圾车、清障车、洗扫车。截至2021年底,全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公告达到50多个,累计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2万辆,累计安全运行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
在上装配套件产业链领域。随州可生产罐体、液压油缸、水泵、油泵、真空泵、水箱、油箱、阀门等专用车上装零部件。重点企业有元辰传动轴、亿丰泵业、华特汽配、华大弹簧、神马齿轮、锦程汽配、宏远机械、永新机械等。
在底盘零部件产业链领域。随州已形成年产底盘10万台、车身12万台、车轮1000万套的生产能力。可生产车灯、车身、车桥、车架、轮毂、车轮、制动盘、发动机外壳、油箱等发动机配件、传动系配件、制动系配件,以及内饰配件等。主要企业有齐星车身、东风车轮、常森机械、华龙车灯等。
在铸造件产业链领域。随州铸造企业目前主要生产各系列汽车轮毂、制动鼓、制动盘、制动底板、制动蹄、制动钳、过桥箱、减速器壳等汽车零部件,共900多个品种,具备年产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已成为中国重汽、东风集团、陕汽集团、上汽依维柯红岩、北汽福田、上海大众、江铃汽车、江淮集团等多家整车企业定点配套商品。随州已经形成产业链比较完善的铸造件产业集群,正在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铸造件产业园。主要企业有新兴全力、三环铸造、盛星机械、齐鸣铸造、随通机械、泰达机械等。
在研发、检测、试验平台领域。随州拥有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全国专用车上装装置检测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专汽试验场已在曾都区万店镇开工建设。拥有企业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艺设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级创新平台26个,高新技术企业60家,齐星车身、重汽华威、楚胜汽车等6家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截止2022年7月底,随州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300万kw,累计发电量239.45亿千瓦时,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5.51%,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连续10年位居全省市州第一。随州市新能源资源丰富,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400小时,光伏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100小时。2021年,随州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了全市用电量,在随州境内消纳67%,向主网外送33%,是华中区域唯一一个新能源发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地级市。随州市有集中式光伏电站20座,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19.06万千瓦;光伏电站仍在规划建设。随州市周边地区氢气供应较多,如武汉、宜昌、荆门等相关产氢企业距随州的加氢站在200公里范围内,可满足大规模氢气应用需求。
随州市拥有危化品罐试车生产企业20家,年产危化品罐式车1万辆,占全国50%以上,具备批量生产储氢罐的储备能力。玉柴东特生产的超纯钢瓶为led、lcd、半导体、通用mo源等制成化学品包装的包装物。精密的钢瓶包装纯度能达到6n-9n;钢瓶获得中国特检院ts证书、中国船级社un证书、法国bv船级社imdg证书、欧盟tped证书,美国dot证书,可实现全球特殊电化学材料的跨国存储和运输。
一是重卡领域氢燃料应用场景。燃料电池技术在重型专用汽车领域有独特的应用场景,重点在重型渣土车、重卡、起重机等重型专用车领域发展氢燃料汽车。
二是市政领域燃料电池环卫车应用场景。市政环卫车作业时间长、行驶里程多,符合氢燃料电池应用推广特点,氢燃料电池在市政环卫作业应用场景方面有独特优势。
三是危化品领域燃料电池专用车应用场景。针对危险化学品车辆运输的社会难点和痛点,立足于实现氢燃料动力电池技术验证并进行行业推广,形成应急标准化体系。
四是燃料电池应急救援专用车应用场景。应急车辆在复杂道路场景下的运输和作业,需要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氢燃料在对标应急车辆应用场景方面有独特优势。
五)大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随州市政府2020年发布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随政发〔2020〕19号)、随州市招商引资若干政策规定(随政发〔2022〕11号)》等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强化人才保障和创新审批流程等多方面推出支持举措,对落户氢能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最大限度支持。推动氢能创新产业园建设,支持程力集团、湖北新楚风等具备新能源汽车资质企业新能源专用车研发和生产,推动本地氢能、加氢站、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配套发展。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燃料电池专用车产业作为随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振兴先导性产业进行培育、支持和推动;坚定不移地从支持一个企业转向培育一个产业,把核心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进而推动整个氢能产业链发展,力争将随州建设成为国内燃料电池专用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府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基础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检测认证、标准规范、安全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氢能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成本下降。
2.自主创新,企业主导。坚持县、市、区发展统筹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开展氢燃料电池专用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将掌握和提升氢燃料电池专用车核心技术和制造水平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推动氢能产业链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企业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间开展协同攻关。
3.突出重点,多元应用。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着力提升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以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和生产为重心,协同带动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兼顾氢气制储运加等产业上下游布局,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生态。
4.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发挥随州专用车研发制造领先优势,与武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内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与武汉氢能产业城市集内群成员加强合作,推动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体系方面深入合作,形成各扬所长、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发展定位
随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力争专汽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过千亿元,打造神形兼备的专汽之都”的工作目标。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随州在专用车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先发优势,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专用车自主创新高地、高端制造基地和多元应用试验区,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和高效的创新生态。
1.创建自主创新高地。借助武汉产业集群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依托核心企业研发能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建区域乃至全国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建立氢能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助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创业企业之间的链接和合作;建立协同研发和设备共用平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大型仪器设备共用;建立专业人才集聚平台,发挥博士工作站、研发团队以及研发机构创新共同体等平台作用,集聚优秀研发人才、技术转化管理运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实现氢能人才集聚。
2.打造高端制造基地。发挥专用车领域生产能力全国领先的优势,打造高端制造基地,通过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提升,带动成本降低。吸引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企业入驻,构建起燃料电池产业集群。
一是掌握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技术。提高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燃料电池重卡、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氢燃料电池特种车辆等商用车的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二是重点突破模块化高性能燃料电池汽车平台、燃料电池发动机、底盘一体化设计、高集成电驱动系统、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等关键共性技术;
三是承接“武襄十随”汽车走廊制造业转移,以制氢、氢储运、分布式发电等环节的装备制造为核心,培育氢能装备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创新型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逐步构建氢能产业设备制造基地;
四是重点发展电解槽、变压吸附提纯装备、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装备、氢气品质检测装备,70mpa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氢气长管拖车、氢气槽罐车、各类储氢装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
3.开辟多元应用试验区。以拓展市场应用促进产业成熟为目标,基于“武襄十随”汽车走廊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与武汉市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各类交通领域的应用市场,探索燃料电池汽车融资租赁的创新运营模式,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材料和装备的商业化应用路径。以氢能在电网领域应用技术示范项目为基础,开展氢能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打造多元应用试验区,实现在城市群内优势互补,共同带动产业发展。
4.打造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重点聚焦人才引进招聘、人才园区运营、人才创业投资、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公寓建设和人才综合服务等六方面任务,构筑从人才吸引到落地创业、培育助推、安居乐业等全链条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牢牢把握自主创新这一主线,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集聚和区域合作,逐步把燃料电池专用车产业培育成湖北省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随州市成为华中地区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发展区,力争建成国家燃料电池专用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
2022年至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培育期,主要目标和工作计划:
1.发展5家以上商用车(专用车)企业成长为国内燃料电池商用车(专用车)重点企业,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1000辆以上。
2.初步建成氢能和燃料电池专用车产业集群,引进一批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制造能力得到完善,成为华中区域重要的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和制造基地。
3.初步实现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开展公交、物流、环卫、渣土运输、绿化养护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在随州地区累计投入燃料电池运行车辆200辆,建成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固定发电系统在储能、备用电源和冷热电联供等领域的累计装机达到100台(套)。
4.初步实现光伏制氢产业落地,建成制氢储氢运氢供应体系;用氢成本大幅下降,氢气价格维持35元/kg水平。
5.以氢燃料电池专用车为抓手,积极推动“武襄十随”氢能经济走廊建设,实现与武汉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产业协同新局面。
专栏 1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计划 |
到2025年: ①实现燃料电池公交、客运、旅游车辆示范应用50辆; ②实现燃料电池环卫车、渣土车、洒水车等专用车示范应用100辆; ③实现燃料电池中重型卡车、物流车、冷链物流车示范应用50辆。 |
2026年至2030年,氢能产业成长期,主要目标和工作计划:
1.成为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高地,吸引一批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高端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建设面向“武襄十随”汽车走廊的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及多元化制造基地,成为武汉城市群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生产供应中坚力量。
2.建成氢能和燃料电池专用车产业集群,全市有10家以上专用车企业成长为国内燃料电池商用车(专用车)行业头部企业,燃料电池专用车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和制造基地;实现燃料电池专用车累计产销量5000辆。
3.建成氢能和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燃料电池及其相关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20家,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实现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分类累计产销量5000台套。
4.全面实现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全市累计投入燃料电池运行车辆500辆。建成加氢站10座;燃料电池固定发电系统在储能、备用电源和冷热电联供等领域的累计装机达到5000台(套)。
5.实现工业制氢、光伏制氢、垃圾制氢等多种制氢方式,形成完备的制氢储氢运氢供应体系,用氢成本大幅下降。
专栏 2 燃料电池汽车产销计划 |
到2030年: ①推广燃料电池公交车、城际客车、旅游大巴等累计100辆。 ②推广燃料电池渣土车、环卫车、洒水车等专用车累计200辆; ③推广燃料电池中重型卡车、物流车、冷链物流车、长途物流车累计200辆; ④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累计3000辆。 |
(一)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1.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推进与清华大学工业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国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在氢燃料电池专用车整车集成、燃料电池电堆、电堆热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相关技术在专用车产业成果转化。
2.提升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三大研发平台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致力在燃料电池专用汽车、燃料电池、制氢储氢用氢等领域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
3.加强与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头部企业的合作。加强与东风汽车、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三一集团合作,构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条,促进链条各环节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玉柴东特氢气瓶项目研发和应用。
加快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1.组建随州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积极引进氢能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研究的高端人才,为国家和地区提供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打造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权威智库平台。
2.组建氢能和燃料电池公共检测平台。加快专用车试验场建设,提升随州市专用车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支撑随州市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同时为“武襄十随”汽车走廊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等提供综合检测认证服务,创建“武襄十随”汽车走廊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检测及标准研制基地。
3.组建氢能和燃料电池新型研发平台。积极推动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向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倾斜,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进一步提升随州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4.搭建展览展示平台。加快建设专汽博览中心,集聚人气,汇聚客流,打响品牌。定期举办专用汽车高峰论坛、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峰会,持续提升“专汽之都”、“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品牌影响力。
(三)打造产业制造高地
1.盘活随州市新能源汽车资质。扶持壮大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及生产龙头企业,引进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及高端制造企业,开发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和整车系统。支持市内配套产业,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应用。
2.重点支持本地产业链优质企业。重点支持本地燃料电池专用车龙头企业发展,支持齐星集团专用车底盘研发,程力集团、湖北新楚风、齐星车身、东风随专、宏宇专汽、凯力专汽、新中绿专汽等企业氢能及燃料电池专用车研发;支持玉柴东特等企业的高压储氢罐(瓶)和运氢专用槽车开发;积极支持程力集团等重点企业聚焦关键组件制备工艺,实现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规模化制造,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专用车产业化能力。
3.加强引进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龙头企业。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引进中石化、中石油、华润集团、国电投氢能、宝武氢能、中集安瑞科、雄韬股份、氢蓝时代、武汉理工氢电、武汉海亿新能、武汉众宇动力等氢能产业优势企业,布局落地制氢、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其他相关核心零部件等关键产业链,完善氢能产业集群。
(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多元应用
积极推动随州到武汉、随州到襄阳等城际客运进行氢燃料电池公路客车替代示范。依托全市物流园区建设,把握好武襄十随汽车走廊建设契机,推动市内、城际间以及区域内燃料电池物流车的示范运营。引导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错位发展,推动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智能化家用和公共建筑用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构建以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为中心的多元应用格局。积极推广分布式燃料电池发电及冷热电联供系统。鼓励氢燃料电池作为发电设备推广,探索可再生能源与燃料电池发电耦合,促进氢能与电能互补协同,实现随州市能源系统多种能源协同互补。
1.确保氢源稳定。依托随州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光伏制氢项目落地,加快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提升大规模电解水制氢设备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适应能力,打造立足于本地清洁能源基础的中长期绿色氢气供应体系。
2.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围绕氢能产业布局、氢源保障及终端推广应用统筹推动加氢基础设施布局。重点选择在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周边、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加油(气)站以及汉十城际客运枢纽等布局建设加氢站,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运输车的规模化运营以及市政专用车、城际客运的示范推广提供加氢支撑。加强与武汉市在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筹布局和一体化发展。探索多元化建站模式,积极推动加油(气)站改建加氢站或扩建为油(气)氢合建站。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站,实现加氢站商业化运营。
依托随州市专用车研发和集成能力,推动武汉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与湖北新楚风、程力集团等整车企业合作,探索研发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合作模式,开展燃料电池专用车整车集成和研发生产,扩大随州市燃料电池专用车市场应用空间,共同推动武汉城市群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
在随州设立“武襄十随”汽车走廊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飞地”,加强与“武襄十随”汽车走廊地区的氢能产业合作,形成差异化分工、有序发展局面。发挥随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吸引“长三角”和“武襄十随”汽车走廊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入驻,探索建立跨省市产业园,推动氢能装备制造环节向随州市转移,建成“武襄十随”汽车走廊重要的氢能装备生产基地。
(七)实现人才集聚
1.强化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育。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技术转化机制体制,支持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博士团队承担省市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引才、聚才、留才合作机制,集聚高层次人才资源。吸引武汉地区高等科研院校在随州市设立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中心,鼓励自主技术创新,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入衔接。
2.加强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培育。依托随州市高职类学院培育氢能领域高级技能人才,填补氢能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推动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氢能及燃料电池相关的专业,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氢能技术人才。强化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氢能及燃料电池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推动学校育才与企业选才用才的高效协同。
3.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培育,完善人才引育扶持政策,将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纳入随州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扶持校企示范基地建设,夯实氢能高技术人才基础。针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坚持“引进来、留得住、服务好”的原则,协助创新人才及团队解决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专栏 3 人才引育和培育计划 |
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育计划 依托博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聚焦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部件、动力系统集成、检验检测等专业领域,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人才,夯实人才支撑,助力随州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博士工作站与随州市高等院校积极合作,创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将博士工作站作为引进集聚创新人才及团队的支撑载体,打通引才、聚才、留才的人才链条。 借鉴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等创新机构的成功创建经验,借力武汉市高层次人才及技术创新资源,转化氢能科创成果,培育孵化上下游企业。 高水平技术人才培育计划 依托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等产学研平台、支持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育氢能领域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支持齐星集团、程力集团、新楚风专汽等随州市氢能领域龙头企业与相关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创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
氢能具有来源广泛、绿色低碳、能量密度大、能源转换效率高等特性,是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快氢能开发利用,可有效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随州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主要以燃料电池动力总成、整车系统开发和集成为主,不涉及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碳纸、催化剂等原材料研发和生产,对环境影响甚微。
1.氢能开发及利用可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一方面是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变,另一方面是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氢能作为零碳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可实现电、热、气网一体化,使用氢能替代部分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可带动随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健康、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随州市专用车产业链基础雄厚,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属于精细发展型科技产业。在发展时做好规划,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的双控制,与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确保规划实施具有环境合理性。
在氢气制取方面,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光伏制氢、垃圾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方式,逐步降低制氢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积极推进燃料电池专用车整车系统开发和动力系统总成。在加氢站建设方面,通过鼓励加油加气站点改扩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严格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排放有毒有害气体;鼓励发展工艺先进、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重点废气污染源实施监督监测。监督监测的范围包括有组织废气的达标排放,无组织废气的厂界达标,周边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达标。
2.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扩大污水管网覆盖范围,提高污水接管率,提高生活、生产污水的收集率,将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中水进行回用。
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氢能及燃料电池相关企业管理,限制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企业。加强源头控制、分区防渗、选取地下水监测点位对水位和水质进行动态监测。产生废水废渣的企业,应选择合适地点作为企业处理废水废渣的场所,废水废渣储存设施底部应全部进行硬化,做防渗处理,并在其周围设置围堰。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施工期噪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免夜间施工,确保施工区周边居民不受影响。对企业噪声源进行控制,加大降噪设备的投资,保证厂界噪声达标。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从源头到处置场所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企业产生的危废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建设危废暂存间,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6.充分发挥监管指导作用,制定完善的氢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制度,强化氢安全运营监控,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氢安全管理。强化氢安全教育,利用各类媒体普及氢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氢能源安全性的认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1.安全事故风险
人员伤亡事故。在燃料电池系统相关零部件研发、测试及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工艺程序都要依赖于设备来进行,在使用机床、切割机等设备过程中,机器设备的可靠性成为影响生产安全的风险因素。
用电安全事故。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研发、生产、测试、储能等环节用电需求量大,用电安全可能会导致火灾或者触电风险。用电安全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电气设备安装是否规范、插座插头是否严重超负荷、电线是否老化腐蚀、易燃工作场所是否有防静电措施、电器设备有无定期维修保养以避免散热不良产生热源等。
2.易燃易爆风险
氢气使用风险。燃料电池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以氢气为原料的化学发电系统,还要配合锂电池混合使用。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氢气的运输、储存及使用,如果密封措施不当,或氢气存储设备老化或故障,以及物料车间用火不当等,都可能会引发火灾及爆炸。锂电池作为辅助的动力电池系统,拥有封闭的能量体系,从原理上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就很难兼容,否则就等同于炸弹。
3.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雷击、暴雨、洪水、龙卷风、雪灾、雹灾、冰凌、泥石流、突发性滑坡、突发性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对企业设备、贵重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成品等都可能造成影响,自然灾害本身会对企业造成损失,同时由于自然灾害作用引起企业的二次事故同样会对企业财产造成威胁。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推进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预防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格落实燃料电池原材料以及氢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存放及管理。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消除监管盲区漏洞。
评估出不同环境或不同时期的安全危险性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采取宣传教育、行政、技术及监督等措施和手段,推动各阶层员工做好每项安全工作。
2.鼓励推广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行动计划,以安全为核心,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的广泛应用,增强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3.构建常态化安全培训体系
联合监管部门、各企业负责人设立产业发展安全小组,每月检查总结布置,并对全体职工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警钟长鸣。督促各企业负责人及安全员严格遵守及督查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各岗位职工精心操作、认真维修、确保维修设备整洁安全完好。
随着5g智能车间、物联网技术的普及,生产环境的智能化、车间管理的数字化,能够保障安全事故提早预防,消除更多的安全隐患,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使得人身伤亡得到应急处置。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作为国家新能源战略重点布局,产业链保持高速发展,先进技术研发和存储设备等设施不断升级,原材料实现科学存放和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的建设速度也在提速,整个生产体系和安全体系已日趋成熟,质量安全的控制在加强,能够做到各类事故风险可控,总体而言安全风险较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引领与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全市氢能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完善氢能发展政策体系。以本规划为基础,系统谋划随州市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具体举措及实施细则。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分工合作。制定年度推进方案,提出各阶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统筹推动随州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简化相应审批流程,将涉氢产业项目、燃料电池汽车项目、检测服务平台、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审批“绿色通道”。
(二)加大资金支持
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市级财政资金对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及多元化应用推广的支持,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集聚等。加强银企间对接合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氢能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与服务,降低融资成本,简化放贷审批流程。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股权投资、发行债券、挂牌上市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氢能项目投资,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的初创型、成长型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发展。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为氢能技术研发机构、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三)推动政策落实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政策支持。按“一事一议”原则,对自主创新型企业给予土地、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全方位支持;争取国家、省级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及资金支持。加大多元应用推广政策支持。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及氢气补贴奖励办法,在车辆购置运营、加氢站建设、运营等环节给予合理补贴及奖励。出台税收和各类费用减免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支持物流园区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车,示范项目优先纳入生态建设资金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四)完善合作机制
注重区域协同。依托随州市氢能重点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取得的突破,利用“武襄十随”汽车走廊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契机,推动相应技术成果在本市、武汉城市群地区的推广应用。加强行业合作。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全方位推动随州市参与氢能合作交流。鼓励企业选派人才出国考察,支持参与氢能行业标准规则制定;通过举办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论坛、研讨会、展会等,全面提升随州市在氢能领域的公众认知度和国内外影响力。
1:
重 点 项 目
序号 | 环节 | 项目名称 | 项目重点内容 | 重点参与部门及企业 |
1 | 研发 | 氢能应用(随州)创新研究院 | 氢能多元化应用研究 | 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 |
2 | 研发 | 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项目 | 氢电混合动力研发 | 齐星集团、程力集团、湖北新楚风 |
3 | 研发 | 氢燃料电池专用车资质申报 | 燃料电池系统测试能力建设 | 程力集团、湖北新楚风 |
4 | 研发 | 氢燃料电池专用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 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关键技术 | 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 |
5 | 应用 |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应用示范项目 | 安全运营 | 市交通部门 |
6 | 应用 | 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应用示范项目 | 安全运营 | 市城管执法部门 |
7 | 应用 | 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应用示范项目 | 安全运营 | 市交通部门 |
8 | 应用 | 氢燃料电池矿卡车应用示范 | 安全运营 | 程力集团、湖北新楚风 |
9 | 应用 | 便携式氢燃料电池公共领域应用 | 安全运营 | 华润集团等 |